全国优秀教师事迹介绍

发布单位:人员机构编辑:兰州文理学院工会发布日期:2016/05/27浏览量:6760

一生钟情栽桃李
              ——记优秀教师霍懋征
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,这是霍懋征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座右铭。她说:一个老师必须热爱学生,才能教好他们。她强调教育者要先受教育,塑造灵魂者要先做到心灵美,这是真、善、美的先决条件。霍懋征正是凭着这份真挚的爱,在语文教学中,总是首先进入角色,把课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自己富有情感的讲述加以渲染,伴以扣人心弦的启智提问,适时辅以直观教具等教学方法传导给学生,引起学生的深思与共鸣,使学生受到思想的启迪、形象的感染、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愉悦。学生们在她的语文课上,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,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分辨真、假,善、恶,美、丑,学会了珍爱与憎恨。
  霍懋征总是细心地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,因材施教;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们创造成功的机会,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经过努力有所前进,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,使他们能天天有所进步。小学阶段的学生富于想像,喜欢新奇,喜欢多变,喜欢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。霍懋征就不顾劳碌,尽己之所能,经常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班队活动,利用一切机会教育学生,锻炼学生,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。在她从教的几十年中,不管多调皮的学生,只要进入霍懋征的班,都会很快转变过来。她所教的班级经常被评为优秀班集体,有的还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少先队中队。
  霍懋征认为:教育学生不仅要靠老师的说教,更要靠老师以身作则。老师要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。教师的一言一笑,一举一动,对学生都是潜移默化的教育,忽视不得。因而,她非常注意规范自己的每一言行,任一举止。每次上课之前,她总要先将头发理齐,衣服理好,面带微笑地走进课堂。教学几十年,她从来没跟学生发过火,更没有大声呵斥过学生……遇到一些淘气的学生惹她生了气,她就采取冷处理的方式,待自己冷静下来再解决。她说:教师向学生发火,是不尊重学生的表现。是绝对不应该出现的。”“对学生要严格,但不是严厉。


           一朵默默守望太阳的云
             ——记优秀教师邹有云
  教学点坐落在崇山峻岭之中,是个不通车、不通电,谁也不愿去的三不地带。可是,这里有太阳山、雷头山和杨家山三个自然村,住着几十户人家。这里的孩子们想读书。
  邹有云赶到领导家,急切地恳求:让我到太阳山任教吧。就这样,离开了距太阳山8里的小家,邹有云毅然走进了太阳山。村民们惊讶地问:你真是到太阳山来教书的?邹有云点点头。
  在太阳山,邹有云一人一校,既是老师,又是管理员,既像保姆,又是炊事员,还是维修工。小学的教师,大都只需教一个课程,而他却要教4个年级的全部课程。尽管邹有云精心组织复式教学,可每天拖着本来就瘦弱的身子,疲惫地奔波,万一累倒了,那40多个孩子可怎么办啊?
  思来想去,他说服当过代课老师的妻子周泽香来帮助自己打点学校事务,照顾学生饮食,并兼任部分课程。
  从此,邹有云和他的妻子开始了这样的生活:清晨不到5点起床,夫妻俩人挑水、喂猪、洗衣、做饭、料理好两位老人。7点多钟带着本村的几个孩子一同上路,翻过三个山头,走将近一个小时的路赶到学校。上午教学,中午首先给20多名学生热饭,接着自己做饭,然后抓住点滴时间批改作业、备课,有时也拿把镰刀钻入山林中打些柴背回学校备用。下午教学,傍晚4点半放学。到家后,他要抓紧时间忙田里或地里的活儿,直到天黑。农忙季节,他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利用月夜忙着做耕田、耙田、拔秧、插秧或割稻等农活的。
  去年上半年,邹有云母亲病重,瘫痪在床。有几个月的时间,他只得利用中午的时间从学校往返跑两趟家。由于劳累过度,去年41日晚上9点多钟,在上厕所的路上,他突然感到头晕,一下子栽倒在地,昏迷过去。过了半晌,他才苏醒过来,用手一摸,看见满手是血,这才知道自己摔倒时把左眼梢磕破了一个大口子。
  为了太阳山明天的太阳,邹有云就是这样兢兢业业、甘于清贫、无私奉献30年。


            娃娃没书念 我来教
              ——记私立舟河小学唯一的教师
  位于四川省开江县沙坝乡的舟河小学,成为聂绍英的私立学校,纯属偶然。1997年因为附近水库扩容,村民逐渐外迁,学生锐减,从1997年以前的200人左右下降到不足20人。后来,公办教师也调走了。作为公办村小的舟河小学,实际上已不复存在。但留下来的学生仍然要上学。若到附近村小就读,翻山越岭,至少要走七八里路。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数外出打工,家里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,根本无力接送他们上学。于是,一些学生家长将孩子送到聂绍英家里。望着学生及其家长企盼的眼神,聂绍英心软了:学校垮了,我来办!娃娃没书念,我来教!
  把舟河小学维持下去,从此成为聂绍英生活中的头等大事。舟河小学背靠大山,三方环水,学生上学放学只能靠船。为了保证学生按时上学,聂绍英征得丈夫同意,花了2000多元钱,请工匠造了一条木船,专门用来接送学生。每天早上7点,————”,聂绍英在桨声中出发接学生,下午5点开始送学生,多年来没有发生任何事故。
  由于路途遥远,学生们中午基本上不回家,附近又无饭馆,很多学生就不吃午饭。聂绍英看在眼中,疼在心里,主动让学生在她家搭伙。为了全班学生的那顿午饭,聂绍英放学后,要到2公里外的地方担水。挑一担水要用近20分钟,遇到下雨路滑苦不堪言。等学生吃完饭,就快到下午上课的时间。此时,吃苦耐劳的聂绍英浑身觉得酸累。
  考虑到库区村民的经济困难,私立舟河小学的学杂费比规定标准还低20元,聂绍英贴钱贴米拼命撑起了学校。为了弥补教学经费的不足,聂绍英的丈夫承包耕地,发展种养业,帮舟河小学渡过经济难关。他们家每年养殖业收入在5000元以上,但大部分都用在了学校的开支上。
  很多人说聂绍英傻,但更多的人却把崇敬的目光投向了她。聂绍英说:知识改变命运。我曾经想过放弃舟河小学,但一看到学生们那一双双渴盼知识的眼睛,我又改变了主意。

        
          哪怕只有一个学生,我也会选择留下来
            ——记优秀教师盘振玉
  两旁是教室和办公室,中间是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厨房兼食堂,厨具一尘不染,橱柜上的蔬菜水灵灵的,刚刚灌满开水的两个热水瓶,还在冒着热气。柜子上放着一个药箱,旁边码放着晒干的金银花、鱼腥草、车前草等十几味草药,地上一个大茶壶里,是浸了中草药的凉茶。楼上,是两间寝室,铺盖整整齐齐,靠墙一边挂着一溜洗净晾着的衣裤,墙边摆放着一溜小桶小盆。
  这是一所学校,也是一个温馨的家。
  91日,笔者来到郴州市苏仙区五马垅村小学,被眼前这一幅宁静的画面所感染,更让我们感动的则是这个家庭的女主人———今年被评为全国师德标兵、全国模范教师的盘振玉。
  五马垅村位于海拔1300米的大山深处,离乡政府30多公里,2000年才修了条简易公路,2002年才通了电,至今未通班车。16岁就走上讲台的盘振玉,主动放弃下山工作的机会,在这座几乎与外界隔绝的大山里一干就是22年,把自己的青春和全部的爱,都献给了瑶山的孩子。当地瑶胞亲切地称她为瑶山圣女
  盘老师与我们同吃同住,学校就是我们的家!
  五马垅小学仅有9名学生,最大的10岁,最小的还不到5岁,分别在小学一、四两个年级和幼儿班。恰逢开学第一天,盘老师正在采用复式教学给学生上课,她时而用汉语普通话、时而用瑶家语,有条不紊地在几个年级间穿插讲课,与学生展开讨论。
  这学期,9名学生中有6名在学校寄宿,其他3名学生每天也在这里吃中餐。对这一切,盘老师早已习以为常了,22年来她都是这么过来的,与她同吃同住的,最多时有十几个。她白天除了上课,还要为学生做饭、洗衣裳,晚上除了备课、批改作业,还要为学生盖被子,招呼学生起来大小便……
  10岁的黄秋红已经在这里上了四年学,她感动地说,在学校寄宿,盘老师从来不收一分钱,学生只带米来,最多还带一点咸菜、干菜,平时盘老师还自己种菜、养鸡,为学生改善生活。记者问她想不想家,她挠挠脑袋认真地回答:盘老师与我们同吃同住,学校就是我们的家呢!”“盘老师还是校医呢!记者惊奇不已。学生黄义松说,盘老师经常给他们看病,有次他拉肚子,盘老师用土方子给他贴肚脐,熬土药给他喝,吃饭也给他单煮稀的,一天还给他换洗几条裤子,几天下来就好了。
  22年了,盘振玉就像母亲一样精心呵护着这些瑶山里的孩子。瑶胞重情义,圣女之称,逐渐在瑶山传开了。
  不管多难,盘老师都教育我们学好知识,改变瑶山。
  今年23岁的盘振芬,曾是盘老师的学生,几年前从湖北宜昌卫校毕业后取得了执业证,现在跟当医生的丈夫一起开了家诊所。记者在盘振玉抽屉里看到了她写给老师的信:
  许多回忆都慢慢淡忘了,唯独您的教诲终生难忘,刀砍不去,火烧不掉。您总是教育我们学好本领,走出大山,报效祖国,而您自己却20年如一日固守大山,我知道,您是为让我们新一代瑶胞过上一种崭新生活,才牺牲了这一切……”
  看到学生们走出大山后的一封封来信,盘振玉总是十分欣慰。她说,不管多难,我也要让孩子们学好知识,改变瑶山,走出瑶山。
  前些年,瑶山里很穷,学校更穷,买粉笔的钱都很紧张,更无钱买教具。盘振玉就自己动手做。为上好自然课,她上山采集了数百种生物标本;学校没有室外活动场地,她利用课余、假日带领村民把教室旁的土堆和乱石挑走,开辟了一个60多平米的简易操坪;如今操场里的升旗杆、跳高架,教学仪器柜里的计数器等不少教具,都是由她和丈夫一起制成的。
  五马垅的孩子上学比外面孩子要难得多,他们从小说瑶话,基本上听不懂普通话,入校首先要过语言关。盘振玉坚持用双语教学,在学前班和一年级,她先用瑶家话讲课,再翻译成普通话。从二年级起就要求学生说普通话,而且要求学生回家以后也推广普通话。可想而知,她比一般教师要多下多少功夫。
  全村四个组64户居民散住在十几个山头,组与组之间隔着大山,近的十几里,远的二三十里。因此过去很多家长不愿送孩子上学。为了不让瑶山孩子辍学,盘振玉就挨家挨户上门劝说。有一回,不到20岁的盘老师凌晨两点才到家,开门的父亲简直不相信眼前衣襟和裤腿都被露水打湿的女儿,竟摸黑在野兽和毒蛇出没的山路上跋涉了五六个小时。近10年来,五马垅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学生巩固率都达到了100%,盘老师为此流了多少汗、付出了多少心血,瑶胞们个个心里一清二楚。
  盘振玉对瑶家孩子充满了感情,对三残孩子更是如此。20多年里,她先后收留了3名残疾学生。今年19岁的黄成方是个聋哑人,现在到外地打工去了。他的父母说,黄成方能有今天,全靠盘振玉。黄成方5岁入学时,盘振玉专门到他家里观察了两天,看他和父母家人是怎样交流的,看他思维和生活中有些什么特点。然后又找人学了简单的哑语。这样,黄成方到学校只两天,师生俩便可以进行简单的手语交流。几年间,黄成方进步很快,离开五马垅时已经能写信了。
  当地干部作了一个调查,五马垅村64236人,有167人是盘振玉的学生,有13人先后考上了大中专学校,22年来五马垅小学教学成绩在全乡一直名列前茅。
  哪怕只有一个学生,我也会选择留下来。
  19827月,16岁的盘振玉初中毕业,她想要读高中考大学,可是五马垅小学原来的老师离开条件艰苦的山村走了,外面的老师不愿来,眼看村里的孩子就要失学,这时,担任村支书的父亲对她说:你现在是村里文化最高的人了,你来当老师吧!连她自己都没有想到,父亲的一句话,会让她在条件如此艰苦的瑶山里干上22年。
  其实,盘振玉完全有机会离开大山。
  那是1986年,新婚燕尔的盘振玉得到消息,丈夫黄由富调到了乡变电所工作,乡里决定将她安排到乡变电所旁的和平小学。可安排上山人选时,却怎么也落实不了,学区只好决定轮流上山,让年轻人每人上去干一年。盘振玉知道这个情况后,难受极了,思量再三,她决定放弃下山。她找到乡领导说:我个人下山事小,办好学校,让山里孩子学好知识事大。山下的老师爬不惯山,没有适合的人,就还是让我留在山上吧!为了支持妻子的事业,1987年冬,丈夫黄由富也辞掉了乡里的工作,从乡干部成了一名村里的护林员。
  对此,盘振玉讲出了大实话:我当然也想过下山,孩子出生后,特别是1989年暑假从县教师进修学校毕业的时候,这种念头更是强烈。她说,在县里读书期间看了城里的小学,条件那么好,真是把人羡慕死了。丈夫把她的心思看透了,说你那么喜欢城里小学,就想办法调到城里来算了!回到家里,她真给父亲谈起了这事。父亲语重心长地说:女崽,当初我动员你去小学教书,想的不是你一个人的前途。我们祖居瑶山,受了多少苦我最清楚。我想的是五马垅全瑶山都不受苦,想的是我们瑶胞子女个个都有文化、有前途。改变瑶山面貌得靠我们自己呀!
  父亲的话让盘振玉再也没动过下山的念头。后面经历的一些事,让她越来越坚定了扎根瑶山的决心———
  1998年,区里调整学校布局。当时他们村有五马垅、梨树坪两所村小,本来都属撤并之列。区里考虑合并到乡中心小学后,学生上学要走五六十里,确实不便,便决定留下一所,将梨树坪小学并入五马垅小学,办复式初小。开始乡里担心群众思想工作不好做,没想到各个组村民的意见就是一条:只要留下盘振玉当教师,学校怎么办都行。
  听到这话,盘振玉流泪了。她说:哪怕只有一个学生,我也会选择留下来。


             南部大山的脊梁
               ——记全国优秀教师王守奇
  四川农村日报消息:岛屿上的鸭棚子学校。1982,国家在南部县建了升钟水库后,王守奇所在的双峰乡就从大山变成了岛屿。20多年来,就是这片山水见证了王守奇传奇的办学故事。
  1971,14岁的王守奇初中毕业后回乡当了村干部,历任村上的团支书、副大队长和临近4个队的政治辅导员。1983,村小学的老民办教师王居正患脑溢血在一个夜晚撒手而去,留下一群乱了套的孩子。王守奇临危受命,当起了代课教师。没想到这一干就是20多年,一代人的明天扛在了他脊梁上。
  王守奇代课不到一年,库区开始屯水,学校淹没了,学生们分住在各个岛上,怎么办?王守奇很快想出了办法:同时租用几户人家的祠堂,(谁都不愿长出租)开设起了被村民们笑称为鸭棚子的流动学校。天气好时,一周换个岛屿;风向多变,上课地点就天天变换。哪种风向到哪个岛子更安全,明天怎么走才更近,每天下午课后务必通知学生,王守奇为此费尽心思。
  每天一早,他扛上自制的小黑板,摇着自制的木船绕周围岛屿一圈,载上等待在各码头的学生到鸭棚子上课。中午在村民家把学生自带的米煮成大锅饭,租金由王守奇出。晚上再将学生一一送回家。20多年里,王守奇划断了10多根船桨。
  为学生花钱出力,王守奇从无怨言,流动5年了,没有一个固定的学校却让他心头难过。
  家庭全寄宿制学校1989,王守奇捐出自己的积蓄和砖瓦,并发动村民捐款捐物、投工投料,建起几间简陋的土坯房。新建学校离王守奇的家不到50,王守奇和妻子商量好,“24个家住本岛的学生除外,其他的10多个学生全部住在我家里。自已一家4,挤在一间屋里。
  然而不久,教室成了危房,课堂也搬进了他的家。学生每周末从家中带些粮食、菜、柴草来,饭菜统一由他妻子帮着做。
  村民们说:王老师在家庭全寄宿制学校中既当老师,又做父亲。每天夜里,他要起来为学生盖被子;下雨了,还得为孩子们送便桶。
  王居正去世后,妻子改嫁,留下3个孩子,王守奇常年资助他们。老大王娟觉得太拖累老师,不愿上学了。王守奇说:“你爸爸是民办老师,我也是民办老师,你爸爸走了,我就是你们的爸爸……”
  王居荣连续几学期的学费都是王守奇为他代垫。这学期,开学一个多星期了,不见居荣到校,王守奇划船到了他家。居荣一见老师就哭了,他病床上的父亲说:“这些年老拖累你,实在是过意不去。今年,我的孩子就别再读了。王守奇说:“把孩子耽误了可是一辈子的事啊!”走时,他把小居荣给带走了。
  冯孝英,3岁时母亲就去世了,现在已经上到六年级,6年的学杂费全是王守奇代交的。
  当时王守奇每月工资140,却常年承担着几个孤儿的学费、生活费。
  每学期开学前,王守奇都要一个岛一个岛转,动员更多的孩子上学。曾经有人要帮王守奇算算,这些年到底为学生花费了多少钱,算了半天,没算出来……
  终于有了象样的学校让学生在正规教室好好上课,为这个梦想,王守奇穷尽心思。1989,他在报上看见美籍华人陈金浩的燃灯计划”———资助中国的贫困山区修校办学。他马上给陈金浩写了信,一个月没有回音,他就再写,两个月后,他又写……一年后,19904,陈金浩居然找到双峰乡龙马镇来,两双手久久地握在一起。
  燃灯计划拨款两万元,想建三个学校,落实到王守奇手中的只有8000元。钱不够也要建,王守奇带领村民到剑阁境内备石料,和学生家长一起运条石。在载运最后几百块条石时,突然船中一股巨大的水柱冲天而起,铁皮船急剧下沉,坐在船头的王守奇急忙跳入水中,船转眼间沉没在身后。
  腊月的库水冰冷刺骨,王守奇拼命游到岸边脱掉棉衣裤后,又一个猛子扎进水里,把船上的人救了上来。后来,在闻讯赶来的百多个乡民的帮助下,才把剩下的宝贝条石连同沉船一起拉了上来。
  两个多月后,学校竣工,取名燃灯三小。暑假时,王守奇和妻子又背了十几天土,把山梁的斜坡填平,建了个近200平方米的操场,操场边种上树,现在已是一片绿荫。王守奇笑道:“这样更像个学校了
  下半辈子还当老师有了新校,王守奇忙得欣慰了,清晨4点起来,打豆浆,煮稀饭,炒蔬菜。6点叫醒孩子们吃饭,然后开始早读......
  今年,王守奇上的是一年级和三年级的复式班。他虽然长期一人教二至三个年级复式班,教学质量却逐年提高,10年来成绩一直居全乡村小前列。
  王守奇除了数学语文外,他还教音乐、图画、自然和写字。没有课本,就自编乡土教材。周末孩子们还有任务,种一些植物,观察它的发芽、生长、开花、结果,然后和老师一起讨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神奇的变化。
  瘦弱的王守奇说:我的下辈子肯定还是当老师,我在这片土地上成长,我还得回报这儿。

         
             

学生是我生命的根
                ——记全国优秀教师韩培兰
  我这个人就是闲不住,平时在家歇个双休日都憋得心里难受。两个月的暑假,可把我闲坏了。”825日,我们来到衡水市桃城区育才小学时,正忙着为开学做准备的韩培兰老师向我们念了一番苦经
  50多岁的人了,心气儿咋还跟年轻人一样?我们笑问。学生是我生命的根,我已经没法离开这些孩子了。韩培兰说,真不敢想,如果将来不给孩子们上课了,那日子可咋过?
  这,就是全国优秀教师韩培兰,一个在三尺讲台上耕耘了30多年的普通小学教师。
  教孩子首先要爱孩子
  两年前,韩培兰的班里来了一个患脑瘫的孩子,智力低下,右半身瘫痪。当时,孩子的妈妈眼含着泪花对韩培兰说:医生说,这个孩子的生命随时可能终止。我把孩子托付给您,不期望她能学到多少东西,只是想让她和别的孩子一样过过校园生活。
  孩子父母的要求不高,但韩培兰感到的却是沉甸甸的压力。孩子只要在自己这里一天,就要为她负责一天啊。从此,在本已繁重的教学任务之外,韩培兰又添了份额外的工作:每当课间铃一响,她的身影就会出现在教室里,帮孩子削铅笔、整理书包、拧水杯盖,扶着孩子上厕所……音乐课在五楼,每次都是韩培兰把40多公斤重的孩子背上扶下。
  刚开始,见到班里来了一个连路都走不稳,说起话来傻乎乎的同学,许多孩子偷偷地笑,有的还叫她傻瓜。这些,都逃不过韩培兰的眼睛。趁这个孩子不在时,她对学生们说:她本来应该和你们一样可爱,可因为生病变成了这样。如果换了你,受到同学的讥笑,难受不难受?让我们一起来帮助她吧!一番话,说得大家低下了头。从此,学生们一下课都争着同这个孩子说话、做游戏,帮着干这干那。
  由于智力低,对这个孩子教育起来非常困难。孩子胆小,跟她说话声音一大就吓着了她,韩培兰每次和她说话都要细声细语慢慢地说。同样的知识,别的孩子教几遍可能就记住了,可对这个孩子,韩培兰却需反复教十几次。当孩子终于会用稚嫩的童音朗读课文时,孩子的妈妈激动得泪都流了下来:大姐,您让我改变了对孩子的看法,更让我学会了如何做母亲!
  教孩子首先要爱孩子,要让孩子们感觉到老师像妈妈一样。30多年的教师生涯,让韩培兰悟出了许多道理,也摸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。在韩培兰的办公桌抽屉里,我们看到这样一沓小纸片:明天给小涛调换一下座位,放学后到大杭家里家访,林浩进步了,要加一朵小红花……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点滴小事,润泽了无数孩子的心田,让他们涉世之初就感受到了人间的温馨与真情。
  采访中,我们了解到,班里有一位学生,受父母离异影响,染上了说脏话、爱打架的坏习气。一开始,韩培兰找这个孩子谈心,孩子总是脑袋一拧,一副不服管的样子。她知道孩子缺少亲情,在跟他谈话时,就有意识地抚摸一下他的头,拉拉他的手,有时还给他从家里带来点好吃的。孩子衣服上的扣子掉了,细心的她就给缝一缝;衣服脏了,就给洗一洗……慢慢地,孩子开始亲近她了,有什么话都主动跟她说,坏毛病也改掉了。
  与孩子们相处久了,一放了学,韩培兰的心里就空落落的,于是家里的电话就成了她和孩子们沟通的热线,每个月下来,都花掉上百元的话费。一位家长告诉我,她曾经问孩子最喜欢和谁在一起,孩子张口就说第一是韩老师,第二是妈妈。
  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
  一二三四五六七,我的朋友在哪里?一二三四五六七,你的朋友在这里。
  乍一听,人们还以为是孩子们在课下玩游戏,其实这是韩培兰为让孩子们记住汉字而发明的课堂教学法。每堂课前,她都事先把要教的生字偏旁做成卡片,上课时将这些卡片发给孩子们,让他们自己组合,边玩边学。
  别小看小学教师这个职业,你可能改变孩子的一生。韩培兰说,自己给予孩子最大的财富,不在于知识,而是他们对知识的热爱。为启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,她针对孩子们爱动、好奇的特点,采用了创设情景引趣法、课堂表演引趣法、实验引趣法、竞赛引趣法等多种愉快教学法。
  比如在教《小山羊》一课时,她会在黑板上贴上小山羊的图片,下边再放上虫、鱼、骨头、青草、萝卜、桃子等彩色图片,然后开始启发学生:今天小山羊过生日,它准备了很多好吃的,请同学们猜一猜,小山羊会请谁来作客呢?学生们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。答案猜出以后,她紧接着宣布:小山羊请客开始。在轻音乐的旋律中,孩子们扮演的小客人一一登场,端起自己喜欢的菜盘,一边唱着《祝你生日快乐》,一边跳起集体舞,在传授知识的同时,还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和表演能力。
  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,就得照顾学生的自尊心。韩培兰告诉我们,学生课堂上思想开小差是常有的事,如何处理却是一门学问。有一次,在讲《荷花》一文时,孩子们积极发言,一个叫小丽的女孩儿却不知怎的,目光看着窗外的小鸟发呆。韩培兰没有直接提醒,而是等一个学生讲完后,微笑着说:你把荷花描绘得真美。瞧,小丽同学都听得入迷了。听到她的话,小丽不好意思地笑了。
  为帮助孩子改正缺点,韩培兰还发明了用纸条传送真情的方式。班里一个姓宋的学生,课下贪玩,不写作业,到了学校还爱对老师说谎。一天下课时,她悄悄递给他一张纸条:虎子,老师知道你没有做今天的作业,但我没有在全班同学面前说,现在你能告诉老师为什么没写作业吗?放学后,这个学生趁别人不注意塞给她一张纸条,上面写道:韩老师,昨天我和弟弟滑旱冰去了,没写完作业。我也想做个好学生,可就是管不住自己。一张小小的纸条,打开了孩子的心扉。
  学生的事再小也是大事
  这是韩培兰常挂在嘴边的话,但却很少有人知道,这句话的背后有多少令人感动的故事。
  20013月的一个星期天,韩培兰心情沉重地坐在一辆从阜城乡村开往衡水市区的长途汽车。一路上,她红着双眼,止不住的泪水模糊了视线。自从去年10月母亲卧病在床后,作为老人最疼爱的女儿,她本应该时时陪在身边尽孝心,可是她不能耽误孩子们的课啊,于是就把照顾老人的重担托付给了兄嫂。每个星期六的早晨,她都会带上母亲最爱吃的食品,搭乘长途汽车赶90多公里的路回去探望。但是,时光总是那么短暂,每次,喂老人吃口饭、给老人擦把脸、剪一剪指甲、翻一翻身子,她就得往回赶了。
  这一天,她将要离开时,母亲突然拉住她的手不放,嘴唇微微抖动了几下,眼神中充满了留恋。她感到不安,真想留下来多陪老人一会儿,可惟一一趟返城的汽车马上就要开过来了,她只好含着泪对母亲说:下个星期我再来看您,您可要等着我啊!可就在那天晚上,慈爱的老母亲永远闭上了双眼,成为她心中永远的痛!
  还是这一年,她的丈夫被医院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。在医生建议下,她准备陪丈夫到北京治疗,可没等她张口,学校临时安排她为送课下乡准备一节公开课。她明白这节课的重要性,便回家和丈夫商量,把去北京的时间推迟了一个星期。每当看到丈夫疼痛时脑门上渗出的一滴滴汗珠,她的心就针扎般地难受。后来,在北京,丈夫被诊断为骨癌晚期,听到这个消息后,一向坚强的她哭了整整一夜……
  在韩培兰的同事和学生家长口中,我们了解到这样一件事:一个叫宁宁的孩子,父母长期工作在外,8岁上一年级,学习还跟不上。有人劝她:五个手指头还不一般长呢。一个班几十个孩子,哪能都好?你甭费心了。韩培兰却说:对一个班来说是一个,可对一个学生来说却是影响一生啊。当老师的哪能丢下一个学生呢!从此,每个节假日,她都登门为孩子补课,而且一补就是两年……
  是什么支撑着韩培兰?在她的工作日志中,我们找到了答案:童年的情形就是将来的命运。我要对每一名孩子的未来负责,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培育他们健康成长。


              白云深处有书声
                ——记全国模范教师王生英
  比杜牧的白云深处有人家更多出一番意境:坐落在太行深处的林州市横水镇卸甲平村小学,每天早上,都会有一位老师在晨曦中把校门打开,她站在山顶上,迎接着被朝阳放大了的孩子们的身影。然后,便是朗朗的书声从白云深处飞出。
  这位女教师,叫王生英。今年9月初的几天,她应教育部的邀请,进京参加第20个教师节的庆典活动。这个荣誉,在我省,她是唯一;这个喜讯,在太行深处,她是开天辟地。
  她走的时候,孩子们簇拥着她,送她送到山口。她回来的时候,孩子们举着一束束山花,迎她迎到山口。她见了孩子们,没有细数北京的风光,也没有描写庆典的盛况,只是放大了嗓门欢呼着:孩子们,咱村的小学要扩建了!山里风大,有人说她的声音能传到5公里以外。原来,她在北京开会期间,她的丈夫托人给她打电话,告诉她镇里拨款5万元,用于扩建教室、添置教学设备。平日里疲惫,原想着开会期间睡几个囫囵觉,哪料到一个电话得她几夜没能合眼。
  至今还没有一部电话的卸甲平村,30年前的贫穷和落后可以想像。王生英小时候看到的山里孩子是一种怎样的童年呢?放羊,砍柴,嬉戏打闹,有几个能上得起学哟!倔强的她不安于这种苦难的童话,硬是拖着一条小儿麻痹的腿,读完了在山里被称为秀才的高中。这是1974年。那年她这个17岁的秀才,又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民办教师,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。从此,她在家乡执起了教鞭。
  从王生英家到学校,中间隔着一条大河,两公里路,需要走半个小时。每到雨季,山陡路滑,河水暴涨,架在河上的木桥常常被洪水淹没、冲断,往返学校只能从河坝上趟着没膝深的洪水过河。王老师腿脚不便,如此跋涉,自然是步履维艰,她摔过跤,也被洪水冲走过。学生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:她满身泥泞赶到学校,站在讲台上,头发上的水滴答滴答往下滴,而她的课却依然讲得栩栩如生。有一年6月,风不停,雨不住。破旧的校舍已经不能遮风挡雨,为了孩子们的安全,王老师只好让他们回家,她自己拖着残疾的腿脚,冒着瓢泼大雨,踏着泥泞的山路,挨家挨户叩开每个学生的门扉,把送到他们的灶火前或者饭桌上。一个12岁的学生看到老师这样艰难,哭着拉老师坐下:王老师,你不要跑了,我去把同学们都叫到我家来!太行山给王老师记着一笔账:30年间,她把文明的种子撒进了几百名山村孩子的心里,有7个学生考上了大学,还有几个当上了村里的干部,用他们学到的文化和科学知识,改变着太行的旧颜。学生们给王老师算了一笔账:她每天往返学校和接送学生,至少要走12公里的路程。12公里×300(每年上课的天数)×30(年)=108000公里。这个数字,正好是绕地球两圈半的长度。
  有人说,她在进行教育的长征,也有人说,她是一位教书的愚公。此刻,王老师站在讲台上给学生们讲着北京的故事。从卸甲平村到北京的路不远,不足700公里;从卸甲平村到北京的路很长,王老师整整走了30……白云深处的讲台王老师在白云深处的讲台,先后经历了四次搬迁。她的第一个讲台,就是上面说到的那个流动讲台,她在这里创造了小灶教学法。她说过,既然把课送到了一家一户,何不因人施教,针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,谁缺什么,就给他补什么。她的第二个讲台,设在一个破旧的仓库里。由于年久失修,墙壁多处脱落,地面坑坑洼洼,窗户没有玻璃,屋顶一些瓦片已经破碎。王老师没向村里提任何要求,只是埋着头,利用工作之余,和丈夫一起挖泥沙,泥墙壁,买玻璃,修门窗,并拿自家的瓦把屋顶的破瓦片换掉。孩子们在课余时间也跟着老师一起干,边干边听老师讲南泥湾的故事。她说这叫实践教学法。然而,这座风雨飘摇的仓库教室,最终还是没能逃过厄运,在1993年的一场罕见暴雨中坍塌。看着坍塌的校舍,搂着废墟边哭成一团的孩子们,一向教育孩子们要坚强,不要哭的王老师,终于忍不住泪水簌簌而流。这便逼出了她的第三个讲台——领着孩子们到野外上课。一块黑板,一群孩子,蓝天白云、风和日丽的日子是满诗意的,但一遇风吹雨打,那诗意便荡然无存,或靠山崖,或钻山洞,她乐观地称之为游击教学法。一次,他们正在山上上课,骤然间狂风大作,雷鸣电闪,说时迟,那时快,还未来得及转移,黑板便被大风卷走,学生们的课本也被刮得七零八落。大雨倾盆而泻,洪水冲得山石叮当乱响,孩子们吓得乱成一团,终于,风雨把她赶上了第四个讲台。万般无奈,她和丈夫商量,决定把孩子们领到自己家里上课。
  从此,她家的里间、外间,还有门口台阶就成了三个班学生的教室。可是太拥挤了,时间长了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。经过她和丈夫一个通宵的二人全会,决议产生了:盖房,把自家的房子加盖成二层小楼,让孩子们在自己的头顶上上课。第二天一早,丈夫便用三轮车把家里的大豆、玉米、谷子和小麦全部拉到集上卖了,晚上又东拼西凑向亲戚朋友们去借债。在建房的日子里,王老师和丈夫一起刨石子、挖大沙,搬砖,和泥,不知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。一个曙光初照的清晨,太行深处劈里啪啦响起了一串喜乐,王老师家房顶上的五间新教室落成了。时值隆冬,新教室来不及安门,王老师就把自家床上的褥子拿来当了门帘。细心的丈夫还在楼梯上焊制了栏杆。这是一所只有一个老师的学校。那段日子里,50名学生,三个年级,语文、数学、音乐、美术、体育等五门课程,王老师就是在这里创造出三级复式教学法的。她还创造了一条成语。把褒扬中国教师传统美德的以校为家,发展为展示中国教师广阔襟怀的以家为校
  白云深处的歌声王老师的办公室是一间标准的陋室。靠墙一张床,床上铺着主人的洁净;几张破旧的桌子上堆满了学生的作业本,像堆在主人肩膀上的小山;一个显得有些沧桑的煤炉,它不时跳起的火焰发表着主人的生气。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那架手风琴了。王老师就靠这架手风琴给学生们上音乐课。一听到老师的琴声,学生们马上围在老师的身边,唱起老师教给他们的《世上只有妈妈好》。唱着,唱着,许多孩子竟然唱出了眼泪。能不唱出眼泪来吗?王冰冰哭了。她说:王老师为了偿还盖教室欠下的外债,一家人整天拾柴火做饭,挖野菜充饥。可对我们,她比对自己亲生的孩子还要亲,谁的衣裳脏了,王老师给洗;谁的头发长了,王老师给剪。有一回我肚子饿了,只见王老师转身出去,一会儿就给我端来了一碗热腾腾的面条……”能不唱出眼泪来吗?张小华哭了。今年春天,张小华的父亲去世,母亲改嫁,年幼的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。这一天,王老师在课堂上发现张小华冻得直打哆嗦。下课以后,她拿来自己的毛衣给张小华穿上。孩子当时地一声哭了,对着王老师,大声叫着妈妈”……能不唱出眼泪来吗?李增江哭了。这是一个下肢瘫痪、靠双拐行走、生活不能自理的孩子。为了减轻家长的负担,王老师每天背他上楼、下楼、去厕所,帮他解腰带、系鞋带,这一背一帮就是两年。李增江长高了,王老师背不动了,她的丈夫又默默地接过了的任务,这一背一帮又是4年。为此,王老师在家里对丈夫提出了表彰,并任命他为学校的后勤部长。毕业的时候,李增江的父母双双给王老师夫妇跪下,王老师拉不起来,只听这对父母泣不成声地说:我们该给您跪,是您让我们瘫痪的儿子,能像个人样站在这世界上……”这就是王老师,一个胸怀博大的王老师。她对学生们的爱之至深、关之至切,远远胜过了对待自己的儿女。一个傍晚,王老师补课回来,路上重重摔了一跤,当她艰难地爬起来,强忍疼痛赶回家时,却看到了更令她心疼的一幕:五岁的小姐姐把两岁的小弟弟搂在怀里,倚着墙根睡着了。小弟弟满脸是血,小姐姐的脸上挂着泪珠。目睹此情此景,王老师的泪水夺眶而出,抱着两个孩子哭成一团。时隔多少年后,女儿上了大学,她终于理解了妈妈。她在给妈妈的信中说:小时候,我们饿着肚子等你盼你,可你总是很晚才回来。说实话,我们都有点儿怨你了。现在我懂了,一个不热爱别人的人,怎么能爱自己的儿女呢?
  这就是王老师,一个安贫乐道的王老师。她对事业的痴迷、对学生的厚望,远远超过了对待自己的前途。一个深山里的民办教师,工资少得可怜。王老师的工资,每月拿过5元、10元、30元、40元,后来涨到70元。1996年曾经有过机遇,镇里通知她到安阳参加一个民办教师转公办教师的考试。她一划算,连来带去需要三天时间,学生没老师,就像孩子没娘,不行,不能让学生们放羊。于是,她毅然决定放弃。她说,什么公办公办的,我在心中早就给自己转正了,我是公家的人,只要心里有,心态也就平衡了。这大概又是一节音乐课吧。婉转而又昂扬的手风琴声,稚嫩却又自豪的歌声唱道:世上只有老师好,有老师的学生像块宝……”山风习习,歌声飞出白云深处……


            记全国优秀教师
          四川省十大杰出青年教师张怡
  40岁的张怡是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中学的一名普通教师。参加工作16年里,尽管多次获得荣誉,但她一直比较低调。而学生、同事们一提到她就会竖起大拇指。因为不管遇到怎样的挫折,她都从未轻易放弃过自己的工作,始终如一地坚守在教师这个神圣而光荣的岗位上。
  闯!教学路上勇于探索
  张怡身上有一股子劲。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她始终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,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,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。她常会根据学生的要求来修改已经完成的教案。别的老师问她这样不累吗?她笑称,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应当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。
  当学校提倡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时,对计算机一窍不通的她,立即报名参加了学校计算机培训和网络使用培训。从不懂到熟练掌握后最终用于教学,张怡在其中付出了比别人多得多的心血和汗水,但她就一句话:只要有利于教学,我什么都愿学。
 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,丰富每一堂课的内涵,张怡从不放弃每一次学习的机会。这些年里,她不断地充实自己,曾参加过四川师大首批研究生进修班、自贡市首届名教师培训班、第三期国家骨干教师培训班等多项学习。
  强!丧子之痛埋于心底
  就是这么一个积极进取的好教师,背后却隐藏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痛苦。1993年的2月,医生告知张怡,她2岁的儿子患了癌症。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,张怡默默流着泪水将痛苦埋藏在心里。她不但从未在学生面前提起此事,还打足了精神像平时一样正常上课。就是她儿子做手术的当天,她仍是上完课后才匆匆赶到医院。当医生告诉张怡,她儿子是恶性肿瘤,并接二连三地发出了病危通知书时,她强忍的眼泪不禁夺眶而出。
  19943月,正当她执教的毕业班在紧张地复习备考时,儿子的病情又有了新的变化——癌细胞已转移到了肝脏。这对她而言无疑是一个残酷的打击,然而她没有耽误学生的一节课,仍然坚持工作。
  19967月,她担任了学校初97级特长班班主任和语文教师。这时,她的第二个孩子出世了。但为了学生,她毅然放弃了两个多月的产假,在开学的第一天就返回了教学工作岗位。19973月,6岁半身患癌症的大儿子离她而去,她将丧子之痛深埋在心底,继续自己的教育工作。在当年6月的毕业会考中,她教的班级考出了7科平均分居年级第一的佳绩,班里考上重点高中的人数为全年级之冠,还有学生取得了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成绩第一名。
  严!以身作则教书育人
  张怡深深知道教书育人的核心是育人,所以为了使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、价值观和道德观,她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,严于律己,以身作则,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感染学生。
  有一次,由于孩子生病,她上课迟到了两分钟,为此她专门向学生做了检讨,并以此给学生讲了遵守时间的重要性。校园里经常看到她早出晚归的身影。有学生和家长问:张老师,每天这么忙碌,你不累吗?她回答:因为我是教师,我要对学生负责。所有的事都应为学生着想,全身心地投入。
  而她这种无私忘我的敬业精神和独特的人格魅力,感染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。有同学在给她的来信中写到:我庆幸初中三年碰到了您。您的诲人不倦,您的谆谆教导,将永远铭刻我心。还有的写到:每当我们谈到你,满是骄傲和崇拜。我们会以您为榜样,努力做得最好。